专家访谈|杨汀教授:《慢阻肺急性加重注册登记研究》——填补我国慢阻肺急性加重研究领域部分空白内容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我国首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患病率、死亡率、疾病负担均位居慢性呼吸疾病首位,对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相比高血压、糖尿病等重要慢性疾病,我国现阶段对于慢阻肺防治的重视程度不足,疾病诊疗与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严重滞后。 为此,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公益基金设立了“慢阻肺临床研究专项”项目,用于支持慢阻肺防治技术的临床研究项目,构建面向真实世界研究的慢阻肺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
在11月20日世界慢阻肺日当天,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临床诊察部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部副主任、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汀教授代表该项目牵头单位发布了《慢阻肺急性加重注册登记研究Ⅰ期》(以下简称“研究Ⅰ期”)结果初步分析报告。
为此,我们对杨汀主任进行了专访。
《慢阻肺急性加重注册登记研究Ⅰ期》初有成果
杨主任介绍,“慢阻肺急性加重注册登记研究”项目是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公益基金支持的慢阻肺防治技术的临床研究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入选的病人总数为4664人。研究的初衷是基于我国目前缺少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多中心的慢阻肺相关注册登记研究,该研究项目计划入选病人1万例,对病人进行3年的长期管理和观察,构建面向真实世界研究的慢阻肺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
今天公布的研究Ⅰ期结果为我国慢阻肺急性加重领域临床研究填补了部分空白。项目收集和研究我国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治疗方法、住院花费、出院后30天的再住院率、急性加重的次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整体预后情况等相关数据,收集的数据比较全面。正是因为我国目前缺少真正的多中心、全国范围、大规模注册登记研究,所以该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杨主任提到,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研究Ⅰ期入选的160多家医院中大部分研究工作开展良好,但部分医院存在着录入和上报数据速度较慢、数据质量不高的现象。在部分病人身上,部分病情较重的病人不愿意回到医院做随访;还有些病人因病情较重未能在住院期间做肺功能检查,当需要病人在稳定期做检查时,很多病人不愿意做。也存在医院上报数据质量不高的情况:因为肺功能仪器需要吹三次选取其中最好的结果,但此过程中部分医院没有按标准次数完成操作,所以上报的数据结果不符合质量要求。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杨主任表示,“慢阻肺专项”研究项目拥有一个强大的质控团队,负责质控和监督各医院上报数据的质量,监督把控数据是否存在不科学、缺失值、不符合逻辑的问题,是否存在未及时随访的情况。团队还会随时发起对参与研究医院的相关调研问卷,由医院回复、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团队有电话回访人员,负责跟各医院的负责人联系,如遇到特殊问题会进行更深入的沟通。
《慢阻肺急性加重注册登记研究》是我国目前第一个慢阻肺的真实世界研究,从Ⅰ期数据初步分析报告来看:截至目前,共纳入162家医院,4664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患者分别来自全国28省、市、自治区。
该研究结果显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在65岁以上者居多,有吸烟史的患者占67.7%,约30%患者为首诊慢阻肺,近70%患者为重复入院。患者此次发病前1个月内CAT问卷平均得分19.9分。
呼吸疾病合并症中,以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支气管扩张常见。在稳定期患者管理中:戒烟和肺康复为最常见非药物治疗手段,接受药物治疗患者比例略高于非药物治疗,30%的患者接受联合吸入药物治疗。患者中仅有2.8%曾接种流感疫苗。
几乎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药物治疗,其中90%患者使用抗生素,短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甲基黄嘌呤类药物使用率均在70%以上。患者入院初始呼吸支持方式以氧疗为主,占77.6%。住院时长平均值为11.1天。出院时CAT问卷总分平均值为12.3分。出院30天内因急性加重再入院率为4.1%。有公费医疗的患者在稳定期接受药物治疗比例最高,达72.2%。所有患者住院期间,降钙素原水平<0.1ng/ml患者中,89.8%接受抗生素治疗;降钙素原水平≧0.1ng/ml患者中,94%接受抗生素治疗。
最后,杨主任表示,该项目目前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公益基金支持,但费用实际还远远不够。希望能以众筹等方式吸引更多爱心企业参与,持续支持项目研究,逐步将该项目做成科学规范、一流的队列研究,这对我国慢阻肺疾病长期规范化管理和临床研究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学术和实践价值,也是在慢阻肺临床研究领域的“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