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临床研究协作网络
一、背景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常并发于其它疾病,以其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VTE的发生与发展,涉及了临床诸多学科,如呼吸、血管、骨科、重症、急诊、肿瘤、妇产、心脏、神经、血液、老年等,因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漏诊。院内非预期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已构成影响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重大隐患,是目前国内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院管理者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VTE作为重大的国际性医疗保健问题,已在很多国家引起高度关注,有些国家医政部门甚至制定了相关政策,强制推行积极的预防;而在国内临床实践中,VTE的综合防治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VTE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提高意识、规范诊断、积极预防与管理能够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和致死率。应加强医院内VTE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提高各科室医务人员对VTE严重性的认知,倡导积极主动的预防,而非被动应对。2016年1月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更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2017年将陆续出台国内首部《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2016版)》,相信会进一步推动多学科协作,加强静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的预防与管理。
肺动脉高压近年来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其病因探寻和诊治相对复杂,常涉及多个学科,已成为另一个国际性的医疗保健问题。全面提高对肺动脉高压的防治意识,规范诊断和治疗方法,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是目前医学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年来,有关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对其发病机制(如遗传基因、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提升、新型靶向药物的成功研发及临床应用、诊断与治疗更加程序化和规范化等方面,有关其诊断和治疗的循证指南也不断更新。但就总体而言,在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对其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尚待深入。在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综合管理方面,国内仍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认识、诊治不规范的现象。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ESC/ERS)于2015年8月出台了最新版《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此指南对国内关于肺动脉高压规范化诊疗以及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综合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协作组发展历程
在王辰教授等专家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于2001年牵头成立了“全国肺栓塞防治协作组”,为适应多学科防治工作的需要,2003年更名为“全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协作组,2007年更名为“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协作组自成立以来,通过各协作单位共同努力,陆续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调查、多项肺栓塞抗凝与溶栓治疗多中心研究、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肺动脉高压注册登记研究等,成功举办了八届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年会以及多期肺血管病培训班,并建立了多家医院联合会诊与转诊协作网。
进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来,结合循证医学、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三大医学理念的发展更新,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发展环境下,多中心协作工作对于网络平台的需求更加迫切。有鉴于此,协作组将在前期发展基础上,依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血栓与血管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等组织,进一步整合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领域优势单位的医疗资源,推动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工作深入而持续的开展。
三、协作组发展战略
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继续贯彻协作组成立之初的总体思路,即“凝练一种文化,打造一个体系,培育一支队伍,产生一批成果,形成一个局面”的五个一方针,加强协作组组织建设与能力建设,有效形成“团结、责任、能力、进取”的文化。在“提高意识、规范诊治和深化研究”三步走的战略基础上,构建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体系与肺血管病多学科诊治体系,并在行政、业务、质量控制等层面全方位加强管理。
- 提高意识。即通过宣传和社会健康教育,提高医务界乃至全社会对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认识与认知,对高危患者应当强化积极的预防观念。
- 规范诊治。即通过出台指南,举办各种各样规范化诊治培训班,推广VTE的规范诊治。
- 深化研究。通过深化流行病学、临床、基础等一系列的研究,获得我国VTE发病学、诊断、治疗、预防的基线资料。
- 构建体系。组建医院内VTE管理团队并建立院内管理体系。通过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管理能力。
- 加强管理。逐步将VTE与肺血管病纳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从行政、业务、质量控制等层面全方位加强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管理。
四、协作组工作规划
- 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技术支持,提高各单位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亚专业领域医师诊疗水平,通过肺动脉高压学院、进修与短期访问学习、线上平台授课、区域性学习班、呼吸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形式规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的疾病诊疗。
(1)肺动脉高压学院。由在肺动脉高压各专业领域具备显著优势的6家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医院)共同组成多学科专家讲师团,集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心血管内外科、风湿免疫、超声、放射影像、核医学、基础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优势学科,涵盖所有类型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开展以临床技能培训为重点,理论学习与临床实习观摩相结合的肺动脉高压专业医师培养工作。
(2)推动在线平台建设与交流。“血栓在线”网站设立协作组专栏,涵盖指南/规范解读、注册登记研究、典型病例分享、远程培训等内容;依托全国呼吸科专病医联体远程医疗平台、中日医院肺血管病多学科会诊平台,开展疑难病例会诊、绿色通道转诊等活动。
(3)进修与短期访问学习。开展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领域专科医师进修、短期访问,在协作组内建立进修绿色通道,根据需求联系各肺血管疾病专业医院。
(4)区域性规范诊疗培训班。继续开展国内学术交流和指南/规范的制订与推广,加强继续教育,每年组织4-5次规范化诊疗培训班,推广普及肺栓塞与肺血管病诊疗规范,推动肺血管医师诊疗水平逐步提升。
(5)定期交流,动态发展。每年在全国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术会议期间召开协作组工作会议。
- 建立患者会诊和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着重解决肺栓塞与肺血管病患者就诊渠道不通畅问题,在协作组单位之间建立分级诊疗绿色通道,即对于需要分级诊疗的疑难或复杂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通过协作组转诊平台,确保让专病患者找到具备相应技术力量的专业医疗团队。
(1)协作组单位首诊的疑难/复杂肺栓塞与肺血管病患者,如需上级协作组单位协助诊疗(包括远程会诊、转诊),上级协作组单位优先安排,具体见联络方式和转诊会诊流程部分。
(2)上级协作组单位确定诊疗方案的患者,需要回当地继续诊疗或长期随诊时,联系当地协作组单位长期管理和随诊。
- 推动医院内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多学科综合防治体系
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血栓防治示范基地建设公益活动相结合,加强践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总结模式、分享经验、扩大影响,推动更多协作组单位建设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体系与肺血管病多学科诊治体系。
- 开展肺栓塞与肺血管病相关临床研究
继续开展多中心学术研究,及时总结并做好相关结果的发表规划,加强产出。2017年在相关协作组单位内继续开展两项研究:(1)肺栓塞注册登记研究;(2)国家“十三五”肺栓塞精准医学研究课题,适时启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注册登记研究。
- 加强对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协作组及相关宣传
(1)利用各种学术会议,积极推广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协作组、全国呼吸科专病医联体、“血栓在线”协作组专栏、中日医院肺血管病多学科会诊平台等。
(2)利用每年“世界血栓日”和“世界肺动脉高压日”,组织各协作组成员单位开展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义诊、筛查、科普宣传等工作,提高公众的意识与重视。
(3)每年编辑出版1-2期《中国血栓之窗》、《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专刊》。
(4)建立与亚太地区以及欧美知名医学中心的联系,加强交流,共同发展。
点击进入: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防治协作组